• 国家级AAAA旅游景区
  • 湖北宜昌研学基地

景区新闻

Scenic Spot News

太清洞“布谷鸟”研学远古生命篇
————从大唇犀化石谈起,回溯远古生命历程
发布日期:2019-11-01     来源:宜昌太清洞景区      作者:tqd      浏览次数:60831     字体:      

宜昌布谷鸟研学基地有限公司投资六千万元新建,总占地面积300亩,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一期设计接待能力达千人规模。研学基地位于远安县花林寺木瓜铺村一组焦家畈,公司规划利用景区内焦家畈处90亩建设研学旅行营地,其中:接待中心1栋,占地面积4997平方米,建筑面积14991平方米;预制结构房屋8栋,建筑占地面积5546平方米,建筑面积11092平方米,其中八人间86间,标间18间,单人间6间。

太清洞(布谷鸟)研学专篇上次介绍了老庄文化,本期接着介绍太清洞远古生命。在太清洞大唇犀牛展厅有着一具完整的犀牛骨架,这是2016年在清理太清洞通道时从洞穴堆积物里发掘出来的,这具埋藏在地底的大唇犀骨骼,经过成岩作用,逐步变成太清洞岩石的一部分。

  

     

(仿真大唇犀)

后经中科院古生物专家论证,这头犀牛化石距今150万年,与老子生活的年代相近,相传老子的坐骑有青牛和犀牛,老子以谦和、不争、贵柔、守静作为修身指导原则,最终选择了青牛作为坐骑。而这头犀牛虽然没有得道成仙,但却倾其一生守护着老子,也算是得道。

  

像此类古化石在太清洞比比皆是,在太清洞台阶岩壁处就有集中表现。

(1、3、6:藻类化石;2、4:双壳类化石;5:珊瑚化石)

岩石上有许多典型生物结构的断面,它们是远古生命留下的遗迹,其中有珊瑚、双壳动物和藻类化石,这些生物原本生活在2.6亿年前的海洋中,死亡后埋藏于深海软泥并转变成海底岩石,后来随着地球表面的板块碰撞、拼合、抬升成为陆地山体的一部分,并随着岩石垮塌、风化露出地表并被人发现。值得一提的是在黑暗的洞穴内部也长出了藻类植物。

  

     

这是洞穴灯光照明引起的效应,这些灯都能对周围释放热量,其光谱均比较宽,能够促进灯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从而满足一些能较好地生活于弱光或微光环境的藻类植物在洞穴内部生长。这些植物的种子大多是随着洞穴风、洞穴水、游客进入洞穴深处的。像上述提到的古生物化石还有许多下面一起来看一下古生物化石知识科普!

  

         

         

  

  

  

  

古生物化石如何形成的?

远古生物死亡后,如果能够迅速被各种沉积物(如砂、淤泥、火山灰等)掩埋,而非被其他动物吃掉或者在地表自然风化分解,那么经过漫长的时间,在化学作用的改造下,就有可能石化而变成化石。大部分情况下,古生物尸体的内脏等柔软部分会很快腐烂,只有坚硬的骨架留下来,随后更多沉积物把遗体掩埋得越来越深,骨架也开始逐渐分解,同时,地下带矿物质的水会填充骨骼分解后的空隙,并与骨架周围的沉积物一起发生成岩作用,从而形成含化石的致密岩石。这些埋藏在深处的岩石经过后期的构造抬升,被发现和发掘后,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化石。

地球已经拥有46亿年的历史,曾经在地球上活跃的古生物,它们有的历经磨难,成为了见证生命的“活化石”,而更多物种则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管是大唇犀还是藻类、珊瑚类虽说我们无法亲身体验到它们的生活环境,但我们可以通过它们的各项特征、形态等来回溯他们的生命历程!相信来这里研学旅游的孩子通过观看完整的古生物化石,配上系统全面的讲解,一定会掌握古生物的基本常识,并了解相关种群的相关知识。